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
举报占道经营反被打泄密比占道更堵心

  • 资讯
  • 2025-07-06 00:00:04
  • 2

南京市民宋先生家门口的道路长期被回收废旧品的摊点占道经营,他向 12345 反映了该情况。然而,第二天被举报人就打电话找到了他,此后又多次找他,双方发生口角,还被对方打了两次。经民警协调,冲突总算解决了,但占道经营问题仍然存在。宋先生认为问题没有解决,对 12345 回访回复了 " 不满意 ",结果第二天又接到了被举报人的电话。

举报占道经营反被打泄密比占道更堵心

本想通过正规渠道维权,却陷入噩梦。12345 热线和城管部门,本应是解决问题的 " 安全网 ",怎么成了 " 泄密通道 "?面对质疑,城管中队相关负责人表示,没有泄露举报人信息,据查,废旧品回收摊点的老板与宋先生此前就有矛盾,也曾经看到他拍照,所以认定是宋先生举报。至于举报人答复回访后,立刻接到了被举报人电话,城管部门承认是工作人员不慎透露,但并没有要求被举报人去沟通。他承认工作存在欠缺,目前已经开了执法文书,每天派人督促跟进占道经营情况。

城管部门的回应令人难以信服。先是试图撇清责任,后又勉强承认失误,一句轻飘飘的 " 工作存在欠缺 ",如何能消除举报人心头的阴影?而这种 " 不慎 ",对举报人意味着实实在在的人身威胁。举报之后提心吊胆,谁还敢监督?

占道经营问题长期存在,本就说明执法疲软。而举报人信息轻易泄露,甚至招致暴力打击报复,暴露了更深层的问题。被举报人能精准找到宋先生并动手,底气何来?恐怕正是源于 " 举报无后果 " 的扭曲认知——占道经营代价小,打击报复似乎也没啥大不了。城管事后 " 开执法文书 "" 每日督促 " 的表态,在暴力面前显得苍白无力,执法的刚性和权威严重受损。难怪网友心生疑窦:这其中,莫非有不可言说的利益勾连?更值得玩味的是事件处理结果。对于占道,城管终于行动了,但对于两次殴打举报人的恶劣行径,似乎只有民警调解,未见更严厉追责。

宋先生的遭遇并不罕见。海南老人举报违建遭蒙面袭击,常州商户反映占道被威胁,广西市民实名举报信被完整晒上网 …… 举报人姓名总在流转中 " 意外 " 落入被举报人手中。当最高检三令五申的 " 举报保密八项措施 " 抵不过一句 " 疏忽 ",制度就成了漏风的墙。

此类事件中,一些地方基层治理软肋暴露无遗,举报人保护机制形同虚设,信息保密流程漏洞百出,面对违法者时执法疲软无力。一句 " 工作有欠缺 " 远不足以修复信任。只有彻查泄密链条、严惩泄密者和施暴者,同时根治占道问题,并建立真正牢靠的匿名举报和保护机制,才能让 " 接诉即办 " 回归服务公众的本义,而不是让举报者陷于风险中。(评论员 宋学敏)

有话要说...